日前,由中国勘查设计协会结构分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作为指导单位,由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
日前,由中国勘查设计协会结构分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作为指导单位,由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京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筑结构》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面向TOD开发的建筑震振双控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此外,在会议当天,还在北京地铁16号线北安河车辆段上盖现场进行了震振双控演示实验。
图注:活动现场图
随着业界备受关注的震振双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TOD项目开发也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中取得新突破,在城市空间实现高效利用的同时,地铁停车场上盖的居住舒适度也将显著提升。
地铁停车场上盖可直接开发
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提出“未来将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这意味着,TOD项目开发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到2035年,我国将成为“地铁上运行的国家”。
由于TOD项目开发极具高技术门槛,面临工程复杂、核心技术破解、开发周期长等问题,对开发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会成为TOD企业的核心优势。
在会上,多位嘉宾均表示,采用建筑震振双控技术,通过利用包括竖向隔震和水平隔振模块的三维隔震(振)支座,能够实现结构竖向微振动和地震引起的水平震动的双重控制。在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运行导致的振动情况下,竖向隔振模块通过减小上部结构竖向自振频率和增大结构阻尼,有效降低上部结构振动响应和二次辐射噪声;而在地震情况下,水平隔震模块可减小上部结构所受的水平地震力,降低结构的地震破坏。
随着震振双控技术迎来重大进展,通过轨道减振可实现上盖建筑的振动控制,地铁停车场上盖可以直接开发,城市TOD将迎来飞跃式发展。
不过,相关专家也表示,目前,震振双控技术在国内外均处于开始阶段,要实现健康发展,还要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持续推进技术攻关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京投发展很早就专注TOD领域,此次现场实验的地铁16号线北安河车辆基地正是由其提供。
据了解,京投发展负责开发建设地铁16号线北安河车辆段上盖项目(岚山项目),建设用地共23.94万平方米,包括商业、办公、住宅等建筑形态。该项目由京投发展组织开展建筑震振双控技术研究工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设计,清华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并与震安科技共同研发了新型高性能技术产品。为了展示隔震(振)支座的使用效果,在项目现场开展三维隔震(振)水平隔震性能演示和竖向地铁振动隔振性能演示,实现技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活动当天下午,在地铁16号线北安河车辆基地进行的现场实验,包括三维隔震(振)结构水平隔震性能、竖向地铁振动隔振性能演示。
在现场,记者看到,在项目演示楼的天井中心布置一套竖向激振装置,该装置可以近似模拟地铁振动的竖向振动激励。同时,利用千斤顶使实验建筑呈现非竖向隔振以模拟传统结构及正常竖向隔振等两种状态,通过对比建筑和其内部振动展示物的振动响应,演示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减振效果。
而在三维隔震(振)结构水平隔震性能演示中,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在项目演示楼的隔震(振)层中布置水平作动器,使上部结构在外部水平荷载作用下移动,观察支座水平变形情况和上部结构的移动情况,实现隔震功能。
不难发现,TOD项目开发中的关键技术被破解,与京投发展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在TOD领域,京投发展属于先行者,主攻技术门槛较高、开发难度较大的地铁停车场上盖综合开发,并练就了过硬的创新能力及综合开发能力。
针对减振降噪领域,京投发展联合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投入了大量研究并已具备的专利技术,在已开发的多个项目上进行了有效实施和运用,以此形成减振降噪领域的科技产业化。除减振降噪系统研究外,京投发展还在轨交车辆基地评价体系、结构转化研究体系及客户研究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在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下,京投发展的TOD版图持续扩大,先后开发了西华府、琨御府、公园悦府、岚山、无锡愉樾天成、北熙区、森与天成等多个标杆项目。
专业技术进阶的同时,京投发展的开发模式也在不断升级,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综合应用于TOD项目开发中,实现从技术、产品到生活的迭代。例如,北熙区作为迄今为止北京规模最大的地铁停车场上盖综合开发项目,通过建设绿谷人文街区,串联起12号线北岗子站、3号线东风站两大轨道微中心,与区域内公共空间形成地下铁轨、地下商业、地下连廊与地上慢行系统的多种连接,致力于呈现更舒适的城市界面、更宜人的居住品质、更优越的生活环境,承担起促进区域职住平衡、以美好人居支持产业发展的重任。
图注:京投发展·北熙区效果图